中威,為人類締造健康幸福生活!
冬季養生定要守住這“六點”
冬天是個修養生息的時節,很多人都選在這個時間給自己和家人進補一下,其實良好的生活習慣效果堪比食療進補效果!
《黃帝內經 · 四氣調神論》
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。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;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;去寒就溫,無瀉皮膚,使氣亟奪。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萎厥,奉生者少。”
冬季,天寒地冷,萬物凋零,一派蕭條零落的景象,動物都蟄伏冬眠不動,落葉的植物葉子掉光,將生機藏于大地之中。自然萬物也無不圍繞四時季節變化而變化,無不遵循自然規律而生生不息。人體也是如此,陽氣收藏,氣血趨向于里,皮膚致密,出汗減少,此時人要早點睡,太陽出來后再起床,中醫五臟中,腎對應的季節就是冬季,腎藏精,精宜藏而不宜泄,精泄多了會傷陽氣。
出“點”汗
冬季氣候寒冷,體虛不御寒而傷腎,寒氣是導致眾多疾病的直接原因,寒性凝滯會使經脈氣血阻滯不通,不通則痛;寒性收引會令經脈拘攣抽搐,關節屈伸不利;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更容易受寒氣侵襲。冬季養生要適當活動筋骨,出點汗,這樣有利于增強抵抗力。當然,鍛煉要動靜結合,也要適度運動,不宜劇烈運動,輕松出汗最好。
護“點”腳
老話說“熱水洗個腳,勝過吃補藥”,“涼從腳上起”。冬天暖腳,丹田暖和。在人體十二經絡中,有六條經絡起始匯聚于腳,冬天通過溫暖雙腳而溫暖臟腑,達到“丹田暖和”的目的。大家知道:丹田就是藏陽氣的地方,冬天護腳實際上也是補陽氣的一種方法。特別是冬天手腳不溫的人,所以,每天盡量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,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。另外,早晚堅持搓揉腳心,以促進血液循環,活絡脛骨。
早“點”睡
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:“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,冒犯寒威。”早睡以養陽氣,遲起以固陰精。因此,冬季養生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,這樣有利于陽氣潛藏,陰津蓄積;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“養藏”。
通“點”風
冬季天凍,開窗透氣機會少,由于近年來的霧霾,開窗機會更少,所以在晴朗天氣里,在上班前或者家人外出的時候,盡量保證經常開門窗通風換氣,以清潔空氣、健腦提神。
喝“點”粥
冬季養生可以煮碗熱粥,簡單方便,清淡可口,養胃再合適不過了。特別是吃點糯米紅棗粥、八寶粥、小米粥等。當然,也可以食用安神養心的桂圓粥、益精養陰的芝麻粥、消食化痰的蘿卜粥、養陰固精的胡桃粥、健脾養胃的茯苓粥、益氣養陰的大棗粥、潤肺生津的銀耳粥、清火明目的菊花粥、和胃理腸的鯽魚粥等。
進“點”補
冬季最適合養生。陽氣偏虛的人,可以選羊肉、雞肉、狗肉等入菜。氣血雙虧的人,可用鵝肉、鴨肉、烏雞等。不適合食生冷燥熱的人,選用枸杞子、紅棗、核桃肉、黑芝麻、木耳等。藥補的親們,一定要遵守醫囑,“對癥下藥“才行”,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哦。冬季開始進補的時候,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,最好先選用紅棗燉牛肉、花生仁加紅糖,也可煮些生姜大棗牛肉湯,以調整脾胃功能。
祝您度過一個溫暖愉快健康的冬日!